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
【作者】网站采编
【关键词】
【摘要】核心素养以“全面发展的人”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,为实现这一目标,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改变。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正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
核心素养以“全面发展的人”为根本出发点和最终目标,为实现这一目标,教师的教学方式及学生的学习方式必须发生根本性改变。开展深度学习的研究与实践正是把握教学本质的一种积极尝试,是我国课程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。大量研究表明,在飞速发展的世界中取得职业和社会生活成功的关键,就是要拥有远大的志向和优秀的学习策略,而这些素养的获得就需要深度学习的支撑。而核心素养是个体在与各种真实情境持续的社会性互动中,不断解决问题和创生意义的过程中形成的[1],深度学习正是这样的活动和过程。
深度学习是在教师的带领下,学生围绕具有挑战性任务的学习主题,积极参与的学习过程。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过程中,教师应采取一些有效的策略,以不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。本文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《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》(以下简称《生态系统》)一节为例,阐述在深度学习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学学科核心素养。
一、选择真实情境素材
在《生态系统》的教学中,为了帮助学生建构概念,教师可创设真实具体的问题情境并联系生活,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。如教师提前两周布置学生小组合作制作生态瓶,并以这一任务和情境串联起整堂课及课后的延续学习,以此将所要学习的“知识内容”转化成“学习任务”,形成驱动性任务引导学生学习,促进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;又如,以厦门著名的“筼筜湖”为例,展现视频资料,链接概念的建构和学习,引导学生对“筼筜湖”的生态系统现状进行分析、评价和提出建议等,通过深度分析延伸课堂。
选择真实情境的素材能更容易地引导学生在“联想与结构”中理解科学概念,体会科学探究过程。“联想与结构”需要调动学生以往的经验参与当前的学习,并将当前的学习内容与已有经验建立结构性关联,从而使知识转化为与学生个体有关联的、能操作和思考的内容[2]。在学习本节课之前,学生已经学会区分生物与非生物,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也接触过一些生物,并能通过调查对生物进行简单的分类,同时也了解了自然界中环境与生物的关系,因此如何设计制作一个能让某些生物更好生存的小生态环境,就需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,并搜索相关资料,共同讨论,进而合作完成生态瓶的制作。
在制作生态瓶的过程中,学生需要思考是制作一个水域生态环境还是陆地生态环境,要选用什么样的容器,需要加入什么成分,材料如何获取,等等。在思考和动手操作的过程中,学生能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,同时在制作过程中初步认识到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,形成环境影响生物、生物适应并影响环境的生命观念,为课堂学习奠定了基础。
二、将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化
教学中,教师要鼓励学生把学习的任务和活动带到各种真实情境中,不断实践、讨论、反思,运用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与经验,去分析、解决各种新的问题,从而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。
“活动和体验”是深度学习的核心特征,需要学生成为活动主体,主动参与探索,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。在“活动和体验”中教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,特别是思路方法的形成过程,使得学生内隐的思维外显化,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。
在本节课设计的“制作生态瓶”活动中,学生分小组讨论,参与完成生态瓶的制作。课堂上,教师请学生代表对小组制作的生态瓶进行介绍,并与大家分享制作的过程,包括他们的疑惑和不断调整改进的过程。有个学生介绍他们刚开始制作的小鱼缸,原有三条鱼,死了两条,分析原因发现可能是水质不好,又刚好阴雨天没有阳光,氧气不足,所以鱼才死掉。于是他们将植物去掉一些,将泥沙和水草清洗干净,同时保留一部分长有苔藓的泥块,以给鱼提供一些食物,然后将鱼缸放在阳光充足的地方,结果剩下的一条小鱼存活下来了。在交流展示过程中,学生能够直接联系教材知识对生态瓶中的物质循环过程做简单分析。
在学生的自我分析中,我们可以很清楚地了解到学生的思维过程,为生态系统概念的建构和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关系的分析搭建了平台,同时在分析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也逐步形成了生命观念及科学思维,更是收获了成就感。在小组分享的同时,学生有自己的观点、意见和建议要表达,通过讨论、相互评价、质疑或者提出建议等,大部分学生的思维也外显出来,这是一个再思考、再加工、再创造的过程,使学生的思维容量大大增加,也让教学活动融入了深度的思考和评价。
文章来源:《环境工程》 网址: http://www.hjgczzs.cn/qikandaodu/2021/0128/421.html
上一篇:试析课程游戏化背景下幼儿园环境创设的策略
下一篇:区域活动中关注有效师幼互动